旺報【記者李怡芸╱台北報道】
近日,因金庸小說行將出版英譯本的動靜,令各界存眷中文作品的意境,若何能「信達雅」地被翻譯的問題,事實上外文作品的中文翻譯,也苦煞了很多譯者;在大陸知名作家畢飛宇和擔負選書垂問、譯者的何穎怡看來,好的讀者和譯者,漢語能力乃至是文言文能力,就是引領蘭交譯文的指標。
作為讀者,畢飛宇認為「把一篇小說讀仔細了」,也能在某些特地的地方看懂譯文的好壞,他以奈波爾《米格爾大街》為例,浙江文藝2003年版(譯《米格爾街》)中描述乞者的一段「下戰書兩點,一個瞽者由一個男孩帶路,來討他的那份錢翻譯」另一版本中則是「下午兩點,一個瞽者由一個男孩帶路,來取走他的那一分錢。」畢飛宇說:「作為讀者,我會絕不躊躇地選擇第二個翻譯,事理在於,第二個翻譯有了一個乞丐的性格塑造。」將奈波爾筆下無賴的、公務員似的乞丐,顯現了寓諧於莊的美學翻譯
另外一個例子,如《我願意為你朗誦》(陸譯《朗誦者》)某個譯本「她金雞獨立似的用一條腿平衡自己」就讓畢飛宇不甚認同,他認為以「一條腿站立」更妥切,太「工夫小說」式地在此處用「金雞獨立」反而危險了小說內部的韻致及女主角的形象。
何穎怡指出,本身因翻譯《林肯在中陰》而去思慮文言文與翻譯的關係,她指出其實進修古代的審美是在理解時期背景。「閱讀曆來就不單單是研究已死的文字,而是藉由研究他人若何看世界來瞭解本身。」
半文言翻譯成為挑戰
近日正在翻譯喬治•桑德斯甫獲曼布克獎的《林肯在中陰》(暫譯),譯者何穎怡則在專欄中指出面臨了意想不到的挑戰:中學時代究竟有沒有好勤學文言文!由於作品背景設定在美國南北戰爭的19世紀,作者寫作時也浸淫於19世紀的英文表達,何穎怡決議以半文言處置如許的語感,卻成為一大挑戰,如「hew to elevation」若譯為「振奮向上」則太白話,最後她乞助於成語辭典,找到「奮袂而起」。
畢飛宇來台講座駐校
作為銅鐘經典講座作家、東華大學駐校作家近日來台的畢飛宇,作品已有英、法、德、荷蘭、西班牙等多種譯本,他認為中文書寫中的隱喻確切是翻譯上的一大課題,以《青衣》中描繪主角筱燕秋為例,他用了「筱燕秋似乎被什麼東西擊中了,鼻孔裡吹的是寒風,眼睛裡飄的卻是雪花。」「筱燕秋胖了,人卻冷得很,像一台空調,涼颼颼地只會放涼風。」等字句,在葛浩文的英譯裡,便以「north wind」、「snowflakes」、「frosty and aloof」、「emitting coldness」轉達了類似的內在。
以下文章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4%B8%AD%E6%96%87%E6%9B%B8%E5%AF%AB%E7%9A%84%E9%9A%B1%E5%96%BB-%E7%82%BA%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碩翻譯社02-23690932